故都清秋
秋天,这北国的清秋,若留得住的话,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,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。
《金粉世家》里“清秋”的名子--我就很喜欢。于是让这秋意忽然提起了她,也提起了我能感受到的秋。
很少听他说出诗一样的句子,所以清秋,真的让人感觉与众不同吧。
老公中午过来陪我吃饭,坐在他的“二等”上,听他忽然幽幽地说:“秋天真静,尽管路上人多车多,但心里却静得出奇。可能是太阳太亮了,风转凉了吧。让人有点不知所措地惆怅,伤感。”
尽管没有什么伤感的事情,但人的心情是会随着环境变的。我明白,他说他从小就很容易在秋天无缘由地伤感起来。我猜想,可能是他出生的月份很灿烂,花开得很绚丽吧。于是,受不得这清冷的时节,承受不起落叶纷飞的景象。
记得郁达夫的《故都的秋》,开篇一句几词便把北国的秋之特色所涵盖---“北国的秋,却特别地来得清,来得静,来得悲凉。”是啊,特别是北京的初秋(我暂且定她为“清秋”,因为清更切近些,而且那丝丝淡淡的凉意也正是“清”所能诠释的),不像中秋那样绿意渐褪,凉风习习;更不似深秋那样落叶飞天,冷气袭人。
若将这秋分色之,清秋好比淡淡的中国水墨画,轻轻点点便在有意无意之中把玩出一幅惬意的悠闲图;而中秋却像写意画,丝丝入扣,非要精描细写,才能把秋真正的意境刻划出来,否则似乎就失去了秋的本真;随着时间的推移,深秋的影子让油画来表现最为浓烈,那厚重的色块铺展开,会把收获的金黄和橙红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,让人体会耕耘时的艰辛是多么地值得,那正是喜悦时不可缺少的渲染情节。所以,比起用悲凉来形容,不如让欢乐充满深秋更来得积极。
但说起伤感,可能还是要用“清秋”这幅山水画来代言。盛夏还在留恋芙蓉的锦簇,骄阳也还想再发余威,只是那力量不由得不呈现末世的无奈,季节的更替像停不下脚步的车轮,永远向前翻滚,辗轧过去的,不再回来。那夏的辉煌也只是瞬间即逝。所以悲从中来。即将去面对寒冷的挑战。清秋之意便有感而发。
但随之而来的好是人的盛气之意也即冷淡,不再那么随阳而燥,不再焦灼在烈日下大汗淋漓。赶走“桑拿天”,迎来清秋的早晨,只有温差下的清爽,无那烦乱不安的寻觅。何不是件快事?!
只是伤感。故都都在怀疑,那伤感本是该来的时节,在人心里,却有些莫名---也许是久于沉醉之后,不愿醒来,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积累与劳顿而来的吧......
校园里,新生已陆续前来报到。新新人稚嫩的面孔,对校园的一切都产生新奇渴望的神色,激情四溢、张扬个性的灵魂......在清秋的绿荫下,一队队地行走着,行走着。我忽地唱起许巍的《九月》,想起,这样的日子何不是一种《完美生活》?
故都的秋,其实没什么特别,只是身在故都,秋也变作故都的秋了。而清秋不过是一个人,一段故事,一个名字----某年秋天的名字。
日记留言
还没有留言,来添加一条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