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&心情
今天读到纪赟先生的《中国新疆地区暴乱的原因与对策》,对于纪先生“中国最大的敌人,始终是贫富分化问题”的观点,我是十分信服的。我也相信:经济矛盾、贫富分化问题是动乱的本源之一。但是对于文中的关于民族政策的论述,却不敢苟同。这里写出一些以做争鸣。
纪赟先生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倾斜于少数民族的。但是,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大正确的结论。正确的解读应该是: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对少数民族有倾斜性,但那只是一种民族优惠政策。同时,这种优惠倾斜,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也是有所区别的。
其实,把中国的民族政策相比较于中国的户籍政策来看,民族政策还算是公正、公平的。就带有倾斜性的政策而言,区域的倾斜政策也是多于民族政策的。为什么,对于沿海地区、对于特区、对于港澳地区的经济政策倾斜没有人去异议呢?而一到民族政策的倾斜上就成了偏颇?
同时,如果只谈民族政策中优惠政策部分的不平等,而不谈不同民族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上的不平等,那同样也是偏颇和错误的。
也拿最近经常被提及的考试加分来说,真正参加过考试的人都会明白,不同民族的考生加分是不同的。笔者高考时,对于少数民族的加分是5分至20分(记忆中是这样,人口越多的民族加分越少)。同时,加分政策也是有前提的:少数民族考生,是要在达到相应标准分数之后才能享受加分。同时,录取的学校也有权对其选择。
但是,这种考试中的加分优惠政策,并不单单只是给少数民族的。除了有竞赛中的成绩加分外,如果考生是烈士子女、是归侨或子女等等也可以加分的。甚至在以前,只要是农村独生子女的考生,不论民族都能享受加分待遇。而最近,政府出台对于大学生入伍的鼓励政策,其中也有关于考研加分这一项。
可见这些加分政策,纯粹只是一种鼓励性政策而已。虽然,客观上也造成了民族待遇不公平的现象,但是这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及教育的区域政策、区域待遇不公相较,民族加分其实并不是那么突出的一个问题。
关于纪先生所说的对于少数民族的日常福利政策。据我向年长的老人所了解的情况,城镇及农村根本就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。上世纪饥馑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,当地回族、满族一样被饿死。而更夸张的是,在文革期间,还有过强迫改变民族习俗的事情发生!
所以,民族政策的倾斜本身就只是一种有前提的有区别的民族政策。这种倾斜本身就是一种补偿、一种平衡、一种扶持而已。对于,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,我们的确是应该大力度倾斜支持。反之,对于另外一些民族我们的确是可以降低优惠标准。而正是现在中国民族政策中所存在所体现的。
再回到民族政策的话题上,中国的民族政策的确是受前苏联民族观影响。但是,民族政策的采用与实施这也是与民族的“小聚居、大杂居”的中国国情有关的。中国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都要早,这说明民族政策很早就在中国执政者的关注中。中国在历史中的民族问题也不在少数,可以向历史借鉴的地方也很多。而民族自治政策,很大程度上也是历史中的因俗设官,因其俗以治之的一种发展。这点在西藏和平解放后,依然保留政教机构上,体现的尤其明显。
另一方面,中国政府也希望通过民族的融合(很大程度上是对少数民族的汉化)过程,把各民族凝聚到“中华民族”这面民族大旗之下。中国政府一直在强化“中华民族”这一融合的民族观的。只是,因为宗教信仰不同、民族分布不均衡、经济发展不均衡、政治权力分配不均衡造成了民族融合的困难。(强调一点,在中国民族矛盾及民族冲突的发生,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宗教问题的。)
伴随着民族主义的抬头,民族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矛盾中的一个。当然,整体上看这不是主要矛盾。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本世纪初出现了关于“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”的讨论。这本身是一种民族自身的自省与认知的思潮。但是,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,这种民族主义很容易走向大民族主义的极端。
至于,民族问题的解决思路,其根本还是要在不同民族的相互尊重前提下进行政治权力、经济发展、文化教育上进行平衡。民族尊重不能只是政策上的一些优惠,而更应该是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上的尊重。
同时,民族融合不是一件短期行为,不能以急切手段进行。所以,对于大面积的民族迁移等人为的民族融合手段,还是要谨慎实施。而民族交流、民族合作则要进一步开展,更宽泛的开展。笔者对于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。以前,城镇内的各民族关系很融洽,但随着城镇发展,外来人口的增加,其中的涉及民族问题的矛盾也有所增加。
再者,政府应更多培养少数民族政治精英,同时向这些少数民族精英加大的政治权力分配。当然,这就牵扯到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治精英的政治信仰及忠诚问题。但是,如果缺少有少数民族的政治精英参与,民族政策只能是一方面的民族政策,而不是平等的民族政策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力度。如果,民族地区总是赤贫的,就算是再优厚的民族优惠政策,那也并非是好的民族政策。这点纪赟先生已经论述,这里不多重复。
请先登录!如无账号,请先注册!
日记留言
还没有留言,来添加一条吧!